贷款消费是双刃剑,它虽然可以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来刺激或满足个人及其消费需求,但同时也有副作用。为了理智使用信贷,请仔细评价当前债务水平、未来收入、增加的成本以及过度消费的后果。
刚刚申请过消费贷款的河南来津打工者郑勇说:“以前提起贷款,总感觉离自己有点远,而且以为一定要去银行办理很复杂的手续,可令我没想到的是,前几天贷款购买手机只用了短短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审核,比挑选手机的过程还要快。”郑勇介绍说,目前和他一样参与滨海新区工程建设的外来务工者还有很多,月收入均不足2000元,因而倘若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就只能借助这类分期付款业务。事实上,不仅外来打工族,一些刚工作不久的本市大学生也很青睐利用消费贷款解决手头资金吃紧问题。从事物流行业的刘梦玲表示说:“上大学后,除了学费外,我一般不会向父母伸手要钱,一切生活费都是通过勤工俭学得来。可是,在购买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一次性拿出几千元就显得有些吃力了。碰巧上个月在陪同学买手机时,了解到在校生可通过消费贷款将资金压力分散。于是按捺不住欣喜,我只花了不到1000元首付就把一直最心宜的笔记本买到手。”
不可否认,当手头资金出现暂时性供应不足时,消费贷款的确是种简单有效的应急方式。然而如若过度使用,甚至在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时仍频繁借助消费贷款购物就不太划算了,毕竟消费贷款在每月偿还1.83%月息的同时还要支付额外的管理费用。对此,业界理财师指出,任何形式的贷款皆供贷款人在资金周转不开时使用,以实现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因而产生一定的费率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贷款人沾染上贷款的瘾,即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也依然使用明天的钱,那么当款项全部还清后所产生的费率与首付、贷款额加总在一起会高出商品本身价格,显然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