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举行的东方金诚不良资产证券化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尽快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是大多数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建议建立跨市场、跨地域和跨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包括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私募股权、互联网等模式,从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市场化水平。
尽快化解不良资产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中国经济尽管进入新常态,存在下行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还是可持续的。中国正在城市化过程当中,现在城市化率只有56%,如果达到日本、韩国的标准到70%-80%,我国可能还有10-15年的相对高速增长,大概年增长速度能够到6%以上。曹远征表示,不良资产的核心问题是期限,证券化让期限可以对接,杠杆可以持续,直到最终盈利,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是改善资产最重要的途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近些年来国内债务总水平上升比较快,但从结构看,主要是企业杠杆率比较高。尽管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要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和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温彬表示,以银行为例,目前关注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还在扩大,短期内还未见顶,尽快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是大多数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内部看,通常都会采取清收、重组、核销等手段。而最终处置能力又取决于银行的盈利水平。这里有“三道防线”:一是税前盈利,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后利率市场化阶段,银行净息差逐步下降,预计今年银行业整体盈利会略有增长,处置不良贷款的财务资源空间变窄;二是拨备覆盖率,监管规定是150%,今年一季度已有两家银行低于150%,用“存粮过冬”面临压力;三是资本充足率,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比较高,而且主要是核心资本,这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
从外部看,不良资产主要是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形成了“全国性+省级+地市级”三级资产管理公司体系,但其定位和经营范围存在差异,比如目前已经成立的20多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只能处理本省内的不良资产,而且只能通过重组的方式。不过,不管全国性还是地方性,都面临资金约束的问题,按照监管规定AMC有不低于12.5%的资本要求。有机构测算,按目前AMC的资本情况,大概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
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总经理宗良表示,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处置方式有其优势:一是拓宽了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和融资方式。适用于大规模的处置,处置效率也更高。二是实际上强调了市场化的处置,这种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打通了银行信贷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拓宽了不良资产的买方。三是更好地发现不良资产价格,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四是可以实现专业化的管理。
温彬认为,在未来经济走势“L”型的前提下,本轮的不良资产处置与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会有很大不同:一是规模大,二是难度大,三是范围广,四是周期长,因此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进行顶层设计。他认为,要建立一个跨市场,跨地域和跨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包括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私募股权、互联网等模式,从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市场化水平。
温彬建议,一是监管部门加强协调,制定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二是从供给侧增加供给,试点成立1-2家民营企业主导的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提高市场效率,还可以扩大民间资本投资。三是重视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
在资产证券化操作的过程中,宗良建议,首先要慎重评估贷款资产的回收状态、回收的情况。其次,确保入市资产能够产生相应的资金流并进行有效的信用增进。同时,严格信息披露,不断扩大投资者队伍,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