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真实反映不良贷款行为,极可能干扰经济金融波动问题研判的准确性,麻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决策,后果不容小觑。
最近,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新增5100万元至1.9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4%,逼近2%,略高于2014年的1.60%。而一些国际机构对不良贷款测算则显得悲观,如BCG估算不良资产在9-11万亿元的规模;中信里昂证券曾测算,截至2015年6月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约为8%。
中国官方与国际机构对银行不良贷款数据相差“悬殊”,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很多业内人士质疑,二者数据差这么多,到底谁更接近不良贷款真实性?商业银行是否为了鲜艳业绩而存在故意隐瞒不良贷款行为?这些疑问仍待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尚未全部反映不良贷款。因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与当前经济下行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及利润下滑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商业银行为何不敢真实反映不良贷款?原因可能有几点:一是受“一级压一级”的严苛内部考核影响;二是为了“虚荣”的社会经营形象,会千方百计压低不良贷款数据,以获取股东和存款人信任。而现有不良贷款核销程序过于繁琐,导致核销进度缓慢;且随着经济下行和银行利润下降,基层银行也不敢贸然核销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真实反映不良贷款行为,具有较大的金融危害性:其一,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向社会各界及银行股东如实公布不良贷款,将风险完全暴露给公众,是商业银行经营最大的诚信行为之一;如果隐瞒,不利于营造银行良好经营生态。
其二,银行信贷数据失真,也会影响货币政策执行决策准确性。要知道,隐瞒不良贷款实质在于美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掩盖了不良资产真实情况,而这极可能干扰管理部门分析研究经济金融波动问题的准确性,麻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决策;也掩盖了不同银行之间管理资产的水平差异,使得风险暴露后移,可能导致监管政策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不足,会使不良贷款风险越垒越高,最终使政府决策部门丧失对客观金融运行的操控性。
其三,很多不良贷款由于被隐瞒,得不到及时处置,会促使整个银行信贷资产低效运转,不利于提高信贷资产使用效率,使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信贷能力下降。同时,大量不良贷款集中产能过剩领域,不仅难以推动银行整体信贷资产优化,更不利于中国产业经济结构有效调整。
由此,商业银行能否真实反映不良贷款,事关重大。商业银行应要认真对待此事,把它纳入重要经营管理及风险管控目标,将不良贷款真实性全部展现给社会和全体股东,以消除各界不必要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