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又将迎来大学生毕业的日子。毕业之后,是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还是回到家乡发展?这一直是大学生们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海盐县通过政策、平台、服务“三升级”,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工作。
政策升级
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向标”
近日,记者从海盐县人力社保局获悉,5月1日起,海盐县正式施行《海盐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通过政策升级,进一步激发毕业生创业活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意见》中规定,对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在校大学生、城乡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请不超过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合伙经营或创办企业的,可提高贷款额度至50万元。
同时,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正常经营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1年以上的,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社保补贴,并对团队创业、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投融资等给予一定补助。
“蚁族”“蜗居”“房奴”……近年来,面对大城市高额的生活成本,各种调侃词语不绝于耳。“相反,家乡日趋完善的人才政策、做大做强的本土企业和优越的社会人文环境,吸引了更多毕业生返乡生活与工作。”县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平台升级
当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助推器”
在海盐县创业实训基地,余温电子商务公司是较早进驻的企业之一,这群以“90”后大学生为主的年轻团队因为梦想聚集在一起,创建了“在海盐”APP电商平台,获得了创业贷款、场租补贴、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
近年来,海盐县建立创业孵化联盟,打造集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平台。目前,县创业实训基地已注册登记企业48家,其中23家为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率达可入驻面积的80%,2015年注册企业实现税收1200多万元。
为了当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助推器”,海盐县还积极搭建“见习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吸纳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为见习大学生提供不低于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2015年共安排了大学生参加见习126人。
见习岗位让很多人提前适应了工作环境。“见习制度在单位与我们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就业的桥梁。通过见习,可以修正自己的就业期望和职业规划。”有毕业生表示。
服务升级
撑起大学生就业创业“保护伞”
心怀创业梦的青年,特别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有时苦于有梦想却没方向。为此,海盐县优化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导师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项目支持和培训服务,撑起大学生就业创业“保护伞”。
据悉,经创业指导专家评估进入县创业项目库的创业项目,海盐县给予项目申报者2000元补助,创业项目被3人以上采用并成功创业1年以上的,再给予3000元补助;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符合政策条件的给予社保补贴。
此外,海盐还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规范登记流程,实现“一套表格、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并继续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推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举措,为毕业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2015年海盐县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6.1%,新增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9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