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7.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266亿元,同比少增2970亿元。
按央行分析,商业银行2月份贷款增量比1月份大幅下降,亦非央行转变了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导向,也非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下降,而只是对于1月信贷过快增长的修正,社会各界大可不必为此过度解读。但去年12月份以来,贷款增长结构有较大变化。据央行资料,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保持较稳定比例。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非金融公司贷款比例为62%,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50%。企业和居民中长期新增贷款占全部信贷的94%。因此,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长,短期贷款下降,贷款结构显现了可喜迹象。
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稳定资金来源,在间接融资为主要资金获得途径的今天,银行信贷资金稳定性至关重要。显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加,意味着实体经济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大大改善,资金紧缺矛盾也将有所缓解。中小微企业尽管可能会因中长期贷款数量增长带来资金成本提高,但会使更多企业免除了为归还银行短期贷款而向民间借“过桥贷款”之苦以及贷款支出利息之高,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起到一定作用,更加推动实体经济尽快脱困,让企业专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要看到,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意味银行经营观念转变,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增强,也体现银行执行支持实体经济各项优惠政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金融大局意识、经济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近两年,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若干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优惠金融政策,如贷款展期减少企业“过桥贷款”数量,以便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和负担等,逐渐得到了贯彻落实,这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正是一个良好开端;对银行来说,也是经营理性的回归。
出现中长期贷款占比增长局面,主要受益于稳增长政策以及专项金融债的配套贷款投放等政策措施。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看到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90%以上,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并对银行经营带来压力:一方面长期贷款消耗银行过多资本金,使银行资本充足压力加大,为达到监管指标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中长期贷款增长,在当前存款资金日趋分流和脱媒现实语境下,会加剧银行资金运用的困难和压力,使银行有陷入资金捉襟见肘之虞。再一方面,中长期贷款过多,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资金期限错配,加大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同时,如果银行信贷管理跟不上,有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变化,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而被掩盖得不到及时处理,从而推高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为此,银行应把握好经济形势,增强经济预判,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设置贷款期限,避免贷款结构失衡或走两个极端,在贷款风险可控基础上,尽量增加中长期贷款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