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走向完全市场化的路径和布局正在渐渐清晰。
本报独家获悉,央行正在研究建立“最优贷款利率机制”(PrimeRate),并已在6月底7月初向部分商业银行征求意见。在美国,最优贷款利率是商业银行向最优质客户收取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的利率则可在此基础上浮动。本报记者就此向央行提出采访申请,但截止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央行回复。
从全球的经验来看,比基准利率更为市场化的最优贷款利率通常由银行或者企业报价决定,目前央行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元区、印度、南非、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的参考下,研究中国模式的最优贷款利率机制。
部分商业银行已把其对最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的建议提交给了央行,美国模式成为首选。未来,中国或将出现基准利率和最优贷款利率并存的局面,而前者可能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InterbankOf-feredRate,简称Shibor)转化,前者利率调整后,更加市场化的后者利率也会跟着相应调整,最终两者保持着稳定的利差水平。
要不要最优贷款利率?
建行一位高管对本报表示:“试水最优贷款利率是一种探索性试验。到底哪一种模式适合中国,其实也是要摸索的。”
央行提供给商业银行征求意见的《最优贷款利率机制的有关经验》提到了8种国外的最优贷款利率模式,其中,欧元区事实上还没有采用最优贷款利率。
因此,有商业银行人士认为是否一定推行最优贷款机制也还是存在变数,尽管推行的可能性更大。
在欧元产生前,欧洲各国商业银行公布最优贷款利率,并以此进行贷款定价。在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国情况差异比较大,各商业银行要公布一个欧元区统一适用的最优贷款利率比较困难,因此欧元区商业银行转向Euribor加点的形式进行贷款定价。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建议:“各国监管体制、央行基准利率的确定、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各不相同,最优贷款利率体制需结合各国国情建立。对于欧元区国家未能使用PrimeRate进行贷款定价的原因需要充分参考。”
对建立最优贷款利率持反对意见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区差异非常显著,要达成一个同业共识并不容易。
浙商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扩大金融债,增加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的规模,推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等可以是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最优贷款利率并不应该这么急于推出。”
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建议一定时期内,仍采用“法定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空间”的形式对存款和贷款进行市场指导和引导;他同时建议央行就“最优贷款利率机制”相关内容,对各商业银行进行专题培训和解读。
美国模式受追捧
大多数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市场化的举措,应该支持其推行。
招行总行计划财务部相关人士对本报表示:“最优贷款利率应该是一个非强制的约束,让银行一起来确定一个市场的底线,这一底线也是企业和银行之间博弈的结果,将更加真实地反映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我认为这个机制很好,就现阶段资金面相对宽松、银行放贷难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恶性竞争。”
在央行所提到的诸多模式中,美国的最优贷款利率模式第一个被央行提出来向征求意见的各商业银行介绍。而美国最优贷款利率的横空出世也是在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相类似的背景下。
最优贷款利率起源于美国1933年大萧条时期,当时银行业资金相对充裕,但缺少信誉良好的贷款对象。为防止恶性竞争,《华尔街日报》倡导推动形成统一的基本利率作为贷款最低利率,主要用于3-5年期信誉良好的商业、农业浮动利率贷款。2008年12月16日以后,计算规则为在选定的10家报价银行中,如果有7家调整,则更改贷款最低利率。
目前,美国的最优贷款利率主要应用范围为中小企业贷款及零售客户的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商业银行实际进行贷款定价时,在最优贷款利率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衡量借款人的信誉、有无抵押品、贷款时间的长短、贷款的数额、贷款选择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等其他因素。
本报独家获得的某股份制银行的建议是:“借鉴美国经验,实际操作可在A股证券市场选择沪深300指数入围企业或在各行业指数中取出前N名企业进行统计分类,加权一年期贷款实际需求利率作为最优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
上述股份制银行建议商业银行在大型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参考公开市场利率进行定价,在中小企业、个人住房按揭、消费贷款等对商业银行依赖较强的业务使用最优贷款利率作为定价基准。
不过,上述建行高管认为,任何模式都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真正试了才知道是否合适,现在“看不清楚”:“从现有的市场环境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能看清楚一定采用哪种模式就适合现在的中国和银行业的现状。”
基准利率的未来
如果最优贷款利率机制建立,那么未来,中国将存在基准利率和最优贷款利率共存的局面,而基准利率将更靠近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InterbankOfferedRate,简称Shibor)。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其2012年7月刚刚出版的《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一书中透露了央行基准利率未来的走向,他这样阐述中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Shibor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这一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
上述招行计划财务部相关人士认为:“Shibor对于中长期报价比较缺乏,形成不了完整的利率价格曲线。但今后Shibor的重要性依然将越来越高,基准利率会逐步弱化。如果真的推出了最优贷款利率,说明央行非常市场化,以开放的姿态再次将市场让渡价格决定权,未来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和进一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降低,可能成为一个间接调控和传导的概念。”
自1994年二季度以来,《华尔街日报》公布的最优贷款利率一致等于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加300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可视为商业银行短期资金融入成本,最优贷款利率高于联邦基金利率的300个基点可视作风险溢价和贷款成本,例如信用评估、人力成本、法律文书费用等。
美国的最优贷款利率的高低与联邦基金利率联系紧密。近二十年来,最优贷款利率始终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同步自发性联动。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调整以后,各行即开始陆续公布其调整后的最优贷款利率,两者之间的利差保持稳定。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影响Libor和最优贷款利率,进而将货币政策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但在中国,如果有这样两个利率共存,恐怕基准利率很难通过最优贷款利率传导到实体经济了,因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割裂。因此业内人士建议需要其他配套措施,不然短期内央行利率政策就不会那么直接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影响到宏观调控。但与此同时,如果最优贷款利率机制建立,也能够倒逼一些措施的出台,以实现资金在两个市场中更为畅通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