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今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阶段性提高赤字率。相关具体表述及量化目标将在3月5日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
诸多市场人士预计今年赤字率将提高到3%左右,新增债券的额度或将增加至1万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财政系统人士获悉,财政部已于今年年初下达置换债额度,规模超3.2万亿。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置换债和新增债额度的增加,融资平台获得的债券额度也有所上升。叠加去年降息、经济稳增长等因素,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及成本出现明显变化。
多位负责地方投融资业务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又回归至贷款,且基本不通过信托等资管方式融资。此外,融资成本下降:省级平台融资成本已降至基准利率以内,区县级平台融资成本控制在7%以下。
融资方式回归贷款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43号文称,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受此影响,2015年城投公司从银行贷款日趋困难,融资平台通过信托等资管产品变相融资的方式增多。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政信信托余额为1.35万亿,相比2014年末增加14.40%,信托产品投向融资平台的规模增加。去年七八月间,融资租赁因为成本介于资管和贷款之间而受到地方融资平台青睐。
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部门对平台贷款有所放松。彼时,融资平台融资方式包含所分配的地方债额度、贷款、信托、债券、融资租赁等。
地方债置换之前,融资平台的部分融资用于“借新还旧”,由此加剧城投公司的压力。在今年置换债和新增债规模双双增加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获得的债券额度相比去年提高较多,其融资压力明显减轻。值此行情,融资平台已放弃成本较高的信托及融资租赁等方式。
“去年整个辖区分到30亿元左右的置换债,今年额度增加,置换债更充足,目前还未找到足够多的置换项目。”西南地区一区县融资平台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总体融资很宽松,今年城投融资基本没有压力。”
东部省份一位省级平台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今年主要的融资需求还是偿还债务,预计今年的置换额度会比去年高;公益性新增项目融资主要通过财政拨款及新增债券额度进行投资。
西南地区一区县金融办主任介绍,该地区主要通过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融资。其中,中期票据和企业债主要发行者为融资平台,不在银监会名单内的城投公司则可以发行公司债。
据WIND数据,今年前两月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分别为1576亿、1127.20亿,相比去年同期均增加99%及56.5%。整体而言,城投公司通过中票及企业债融资的规模几乎翻了一番。
贷款也是融资平台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2.51万亿。市场人士分析,这其中大部分贷款流向融资平台。有融资平台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银行‘追着’我们放贷。”
西北省份一位财政局负责人介绍,当地城投公司主要通过政策性银行贷款融资,投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前存量融资有60%左右通过政策性银行获取,现在我们当地城投公司通过政策性银行贷款融资增加到70%以上。”前述西北省份财政局人士表示。
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名单内的平台向银行融资受到严格监管。该人士还介绍,当地一家在银监会名单内的平台公司通过置换债偿还完一类债务之后,再次向商业银行贷款。如此操作之后,名单内的平台向银行贷款的渠道得以打通。
“置换完一类债务后,相当于和政府信用切割,因此获得了银行和监管层的认可,可以从商业银行贷款。”一位熟悉政府融资的银行人士如是解释。
成本控制:地方债3%左右
因为融资方式的变化——从贷款、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转换为贷款、企业债、地方债等融资方式,融资平台的成本大幅下降。
具体而言,目前地方债的资金成本在3%左右,企业债、贷款资本成本在4%-6%之间,三者的成本相比资管产品8%以上的成本均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去年多次降息也是融资平台成本下降的原因之一。
前述东部省份融资平台负责人介绍,我们的成本已经控制在贷款基准利率以内,总体融资成本相比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超过基准贷款利率的融资方式,我们一律不要。”他说。
此前,监管层严控融资平台贷款。区县一级平台因为融资渠道狭窄,为维系资金链,其通过信托等资管产品大量融资,由此推高融资成本。通过地方债置换高成本的融资方式以及不再新增信托融资,区县一级的融资成本下降显著。
前述西南地区区县融资平台负责人介绍,当地整体融资成本已降至7%以内,相比去年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因为信托成本高于7%,区内平台基本不通过信托融资。
“即便是银行贷款,我们还要看利率和期限结构是否合适。如果利率超过7%,我们就不要。”前述西南地区融资平台负责人表示,“整个融资盘子中政策性银行贷款占比多,主要用于项目投资。商业银行贷款占比小,主要用于补充短期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