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去年10月末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时,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也随之出炉。彼时市场普遍认为,这项举措比降息本身更有意义,标志着我国的利率管制已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
何为新的阶段?按照央行的解释,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并非意味着央行放弃对利率的调控,任由市场变化,而是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以此引导和调控整个市场利率。同时,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使各种金融产品都有其市场定价基准,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形成差异化的利率定价。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顺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各类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渠道。
由此可见,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离不开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各类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顺畅的利率传导机制。
然而,从上述几项工作的进展看,我国离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是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目前看,央行手里虽已有很多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但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加之有些工具只是不定期拿出来使用,数据信息不充分,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较小,真正的政策利率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其次是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目前在货币市场方面相对成熟,但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短端和长端、信贷市场利率中贷款基础利率已实现市场化,但存款利率仍以央行公布的存款基准利率为基础。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利率传导机制的不畅通也使得货币宽松效果大打折扣,在去年多次降息降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和短端利率下降迅速,但企业融资和长端利率下降并不明显。如何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同样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就目前现状看,短期内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不现实。政策利率体系尚未形成,影响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的调控,进而无法对信贷市场定价形成参照系。在传导机制尚不通畅的情况下,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保留,仍会发挥其对信贷市场乃至债券市场的参考和指引作用。若盲目过早取消,或引发金融机构非理性竞争、金融产品定价困难等问题。
近期央行公布的工作论文提出建立利率走廊,市场认为这或是央行构建政策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利率走廊建设三步走路线图,目前的进展尚处第一步的初始阶段,待央行隐性的政策利率周围建立一个事实上的利率走廊,市场逐步形成某种短期利率将成为政策利率的预期,部分银行开始以这个利率作为定价基础开始定价,基础利率的形成过程也会开始考虑这个政策利率,并在此利率基础上发展出衍生工具之后,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才是水到渠成。
如此看来,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取消,一两年内恐难实现,但中长期看,这将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