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财经界又被一条重磅消息给轰炸:彭博援引知情人士之言称,央行正在调研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行性,还询问了机构对贷款基准利率的关注度。一时间各界都开始讨论:央行真的会这样做吗?这样做又意味着什么?
关注了最近美联储加息的人会发现,美联储加的是“联邦基金利率”而非存贷款基准利率。因为美国完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美联储不用给银行设置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通过“联邦基金利率”也即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
国内方面,自10月24日起央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宣告完成。从理论上讲,银行不必再理睬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似乎已无存在价值。
的确,从长远来看,待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后,央行不必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但这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的。
一方面,几十年以来,国内银行业都已习惯了以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参考。央行自2012年6月8日起才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剂为基准利率的1.1倍,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不同。此后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逐渐扩大,直到今年10月才完全放开,这中间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目前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刚刚完全放开,银行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立马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失去坐标”之后的银行会不会在竞争中出现非理性定价?这是监管层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要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那么央行必须尽快构建最优惠贷款利率。在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框架中,构建政策利率走廊引导市场利率和融资定价,取代存贷款利率管制,成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这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事实上,1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的结论是:要继续发挥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参考和指引作用,用好短期回购利率、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理顺政策利率向债券、信贷等市场利率传导渠道,形成市场收益率曲线。
由此看来,即便央行真的已开始调研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也不意味短期内就能实现。起码在过渡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而央行等监管单位的防控和监管越到位,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步伐也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