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款大家考虑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无力偿还贷款,然后自杀等经济纠纷问题。谈到刑事案件,人们最多想到的就是裸贷这种现象……但日前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多达150余人。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一石引起千层浪。那“校园贷”是如何对学生下手的呢?为什么专门针对学生下手?学生又该如何防范呢?
短短五步成为作案人
第一步:开始贷款。这类的诈骗往往从小广告或者熟人介绍开始。这类的广告往往打着“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最快48小时放款,缺钱的同学请加下面的微信……有惊喜……”的招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
第二步:在熟人的指引下在校园贷平台(比如名校贷、优分期)注册账号,以里面有熟人的情况下,再提供只要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可以在2天后得到2000元钱。
第三步:2天后账户里会出现1.8万元,这时候需要把1.6万元返还给线人,2000元就得到手了。
第四步:检查账户。再过些时间登陆后就会发现原账号已经被注销,自以为原账号已经被取消,可以不用还贷款了。
第五步:做代理人,每发展一个线人即可提成1000元。在这起校园贷案件中,两个月某同学一共发展了20多个下线,下线又继续发展下线,按照逐层提成的方式,他一共获利5万余元。恕不知,代理人已经陷入了案件。
出卖你信息,你就被人坑
看似慎密的借贷环节实际上漏洞早已露出,那就是提供你的一连串的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在你的贷款下放后,负责人就利用你的个人信息更改你的用户名,这样一来当你再次登录你的账号的时候你发现你的账号已经被取消了。
这个案件与其他案件相比还有特别之处,那就是这是一起借助‘校园贷’平台,并利用传销方式进行逐级敛财的特大诈骗案。许多学生既是受害者又是作案人。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走了大量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被上线利用成为了作案工具,从而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面临牢狱之灾。甚至还有同学以为这是在“创业”而非在诈骗。
在这个案件里,小王因为“业绩突出”,在去年8月在该项目“全国总代理”李继东的介绍下,在长春见到了“幕后老板”张弦。张弦当场送给他一辆价值10万余元的汽车作为奖励,并鼓励他继续好好干。小王还误以为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警方从支付宝公司获取的嫌疑人间的转账记录,打印出来就有两尺多厚。警方为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他们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造访了“名校贷”“优分期”等公司。并发现嫌疑人利用传销方式,内部层级错综复杂,最多的涉及10余层。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传销链底端的大学生很难联系上。据了解,部分所贷资金已被嫌疑人挥霍,追缴有难度;更有甚者,在被催款后继续采用诈骗的方式,用他人的贷款来弥补自己的资金缺口。
三管齐下,让骗子远离大学生
目前大学校园里贴着各种各样的贷款小广告,尽管媒体对这种现象经常报道,但是很多人对这样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这种贷款诈骗现象的发生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反思一下。仔细考虑,无非从三点进行考虑:一个是大学生本身,一个是学校,另一方面就是平台自身。
对于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天上掉不了馅饼是一种常识。但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还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呢?他们信贷的常识掌握的并不多,也对信用污点这方面毫不知情,都抱着用户被屏蔽的侥幸心理,知法犯法,明知贷款不还后果严重也不去报案,甚至还主动参与进来。所以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水平最为关键。
再加之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过于单纯,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几年的高考准备过程让他们很少关注外界的事物,更缺少独立生活以及在社会上与陌生人打交道的经历。虚荣心强,平时过于追求价格昂贵的名牌和疏于对风险的防范也使大学生走向了这条路。
另一方面,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也有所欠缺。在申请贷款时贷款学生提供的辅导员信息都是假的。而案件发生之后,也能看得出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日常沟通并不多。其次也能看出来高校对于学生信息的掌控能力也不足,虽然大学生大多是成年人,有自主行为能力和权力。但是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把学生贷款纳入到学校监管职责中来。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诚信与信息保护的教育。
最后,平台自身简单的申请程序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诈骗的温床。根据律师郗研宇分析,“名校贷”等平台缺乏基本的反查机制,让并无太强偿还能力的大学生借款如同探囊取物。以“名校贷”为例,官网还清楚地写着:可贷100元—50000元不等,90%贷款1小时内到账。除此之外,申请人填写的信息名校贷都不会去进行核查。
结语
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对于大学生而言更要牢记这点,去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与诚信意识。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时时刻刻了解学生的动向,学校也多开展风险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接受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动态,尤其关于个人财产和个人诚信,更要多加以学习,避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