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出炉。3月10日,据央行披露,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29亿元。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4万亿元,同比多增6211亿元。在分析人士看来,受多方因素推动,2月人民币贷款、社融数据表现强劲,后续,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是大方向,将更倾向于结构性工具调节,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居民贷款环比少增上万亿
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29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4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1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85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80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月人民币贷款供需两旺,数据表现强劲,主要是国内疫情持续受控、政策支持,以及国内需求复苏态势良好,企业经营改善等因素推动。其中,2月居民贷款明显回暖,企业中长期贷款强劲,表外融资继续放缓。
“2月居民短期贷款下滑,主要是与国内多个城市就地过节,部分消费活动受到一定抑制有关。但2月居民短期贷款强于上年,且1、2月居民短期贷款表现强于2019年同期,显示国内居民消费活动明显复苏;企业中长期贷款强劲,主要企业盈利前景改善预期乐观,预示后续企业投资活动明显增强。”周茂华称。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同样指出,2月人民币贷款数据超预期,继1月新增信贷规模创新高后,2月信贷扩张速度并未放缓,反映了稳信用政策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从结构上看,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双双大增,或反映了工业部门盈利的改善和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较多,以及房地产在年初交投的繁荣;而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减少和企业部门短期贷款少增更多是因为春节还款因素。
尽管同比贷款数据上升,但从环比来看,2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需求相较1月出现明显回落。从结构上看,无论是居民贷款还是企业贷款均较上月出现明显减少,例如,居民贷款比上月少增11279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减少5969亿元;此外,企业贷款也较上月少增13500亿元,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少增9400亿元。
对此变化,周茂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月贷款环比下滑,主要是银行在年初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早投放、早收益”,这也符合往年银行的做法。
另在社融数据上,据初步统计,2021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4万亿元,同比多增621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464亿元,同比多增212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00亿元,同比少减25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936亿元,同比多减39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40亿元,同比多增460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06亿元,同比少258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017亿元,同比少80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693亿元,同比多244亿元。
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受强劲的信贷支持,社融数据明显超预期。一方面显示企业融资需求改善,企业信心改善、投资活跃表现,是内需回暖表现;另一方面,国内政策继续为实体经济恢复给予支持。
M2增速超预期
货币供应方面,数据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7个和1.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9.3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月末低7.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19万亿元,同比增长4.2%。当月净投放现金2299亿元。
对此数据,陶金指出,M1环比增速明显放缓,与今年春节资金使用规律有关,就地过年对活期存款和现金的需求有一定压制。同时从企业贷款多增、居民购房贷款增加等现象看,资金由短期转向长期用途的规模也不小。M2增速提升,反映了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增加,市场普遍低估了企业和居民部门中长期投资的需求。
“M1同比与企业存款关系较密切,这很大程度与春节错位因素有关。“周茂华同样解释道,从1、2月表现看,国内企业投资活动在回暖中;M2同比维持两位,超预期,一是前两个月新增贷款强劲,存款派生增加;二是前两个月财政加大支出,金融体系流动性整体保持宽裕。
另在人民币存款方面,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129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2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847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1万亿元。
周茂华认为,2月存款一方面体现了春节因素,企业存款通过工作奖金等向居民存款转移,同时,春节期间企业减少开工;2月财政存款下降,反映财政在年初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经济恢复;非金融部门存款增加,主要反映了居民增加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投资。
后续是否将加大调控力度
针对后续货币政策走向,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此外,3月10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介绍,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将会延续,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走向,陶金指出,目前看,货币政策“稳货币、稳信用”在短期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当前金融数据增速在短期内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央行可能会加大调控的力度,在总量上开展更多的控制,同时结构性的政策继续实施,以保证在总量平稳的情况下保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短期政策更倾向于观望。主要是因为一季度金融数据往往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内需仍处于恢复期,需要一定政策支持;此外,海外保持低利率超宽松货币政策环境,需避免市场对政策分化预期升温。”周茂华认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趋势看,国内政策需要与宏观经济复苏曲线基本匹配,政策逐步回归正常是大方向。后续,政策更倾向于结构性工具调节,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同时,要提升政策效率,防范资金脱实向虚与局部金融风险,并加强与市场沟通,稳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