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听起来极其高大上,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太远,毫不相干。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管你是要贷款买房、买车、开店、开公司,还是有一些闲钱需要投资,最终都有可能受到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5月13日,国务院就盘活存量资金再出大招: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同时,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鼓励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规范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试点银行腾出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重点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领域建设。
之后又有外媒传出,央行即将下发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指引,首批公布的两个信息披露指引均主要针对车贷和房贷两类基础资产。
信贷资产证券化究竟是个什么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分支,运行基础为信贷资产。在国外,证券化了的资产就叫做资产支持证券(ABS),信贷是其中的一类,信贷中的住房抵押贷款就被称为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卖贷款”。贷款占用了银行大批资金,银行在此基础上通过发行证券将流动性差的债权打包卖出,从而获得资金流动性。这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从本质上看,放开信贷资产证券化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借款人都是有不小的好处。
对投资人来说,未来将得到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支持证券化产品到交易所上市”的提出,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打破了原本只能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的约束,更多机构投资者甚至中小投资者都可参与。
而对借款人来说,由于银行原本被贷款占用的资金通过证券化实现了资金的收回,继而可以再次贷出。滚动起来的资金使更多的人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买房、买车和消费。
在美国,正是由于资产证券化及“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存在——商业银行将房屋贷款打包卖出,其他金融机构接盘,“两房”最终兜底,才使普通人能够享受到15年期、30年期的固定利率贷款。而“居者有其屋”正是所谓“美国梦”的一部分。
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所谓的美联储充当“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也并不真是央行直接给你放贷,而是通过“购买”(接受抵押物)商业银行的住房、信用卡、学生贷款,间接支持消费者金融。
而对企业来说,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众多企业因缺乏信贷支持,无法实现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勉力维持或最终出局。此时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盘活信贷存量,促进经济转型。
换个角度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调整银行存贷结构,降低其因贷款而带来的资本消耗。而企业则可获得流动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信贷滚动起来,引起“乘数效应”,自然会给经济注入更多“血液”。
目前,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空间巨大。因为中国自2005年才开始试点,并且在2008年-2012年间因全球金融危机一度陷入停滞。加之产权制度、监管效率、市场基础以及税收等因素限制,2012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存量规模占债券规模的比例仅为0.12%;而同期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仅次于美国国债。
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近期表示,“目前国内可以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将达到90万亿(截至2015年3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5.9万亿元)。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占比规模达到1%,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可达9000亿元;若达到10%,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可达9万亿元。
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已成大势所趋。2013年,国内此类产品发行规模还只有160亿元,2014年发行量猛增至2793.5亿元。2014年11月银监会已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而此次,“鼓励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的提出,意味着基本打通了对资产证券化行政色彩的最后限制。
当然,鉴于其涉及的市场主体较多,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更为复杂,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等因素,资产证券化并不会明天就来到我们跟前。但是,ABS大潮已经出现在天际线那里,过不了多久就会使我们获得房贷、车贷、经营资金贷款变得更容易,投资渠道更宽,可选择的产品也会增多,这正是金融市场深化所带来的真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