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事来到公司往往会成为老油条们议论的焦点,我之前工作中就遇到这样一位阿姨级新同事。她从三线小城来到上海,带着她和老公全部的积蓄,并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在这座城市活的有声有色,我今天就来分享她的故事。
我们称呼她Y姐,虽然叫姐,但她年纪却跟我妈差不多。Y姐和Y姐夫原来都在地方国有银行上班,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Y姐夫还是行里的高层领导,据说他们在当地有5套房,在当地绝对算是土豪。
Y姐说来上海一是为了照看父母(父母和弟弟都在上海),另外就是为了在国外留学的女儿以后可以留在上海发展。他们忍痛卖掉了家里的五套房,带着500万左右的现金破釜沉舟来到上海,在不惑之年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他们来到上海第一件事儿就是看房、买房。按理说500万做首付,在上海可以买到除豪宅外的绝大多数住房。但遗憾的是他们从外地来沪,社保没有缴满,无购房资格。好在他们父母在上海有房票,但如果以父母名义买房,因父母年事已高,申请不下银行贷款,只能全款买,那500万这个数目就显得非常尴尬。若在意居住体验,就只能买在郊区。要是买在市中心,那就能买老破小。最后他们还是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段买了一个不到100平的老公房,虽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成了一桩大事。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走到这一步剩下的就是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培育子女了。但Y姐这样的资深金融人士,不倒腾手里的资产真心对不起自己的职业啊。
懂金融的人都明白个道理,想赚钱就要让手里的资产流动起来。因为Y姐的500万现金被房产全部吃掉,所以想盘活现金流,Y姐只能决定把房子再次抵押出去。
但房产在她父母名下办理不了抵押贷款,于是她通过房产赠予的方式过户到自己名下(缴了3%的税),并开始准备办理贷款。
银行里有项业务叫消费贷,可根据你的个人资质以及增信手段,为你放很高的贷款额度,而且利率很低。但要求你有明确的消费用途,且贷款资金不经你手,直接打入消费项目中。
Y姐和Y姐夫可都是做信贷出身的行家,绕过资金用途这一关不是难事。他们将资金用途锁定在买玉器上,为啥要买玉?因为玉器的价值很难评估,一块成本几十的玉,淘宝买个证书,想卖几万、几百万都你说的算。
你是不是很难想象玉能和贷款联系在一起,但现实世界就是这么神奇,玉器常常成为民间包装客户消费用的手段(很灰色的地带)。
最终结果是他们贷出了337万,5.9%的借款利息,借款期限20年,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第一期还款3.06万,之后逐月递减。
到这儿,Y姐的现金流就彻底被盘活了,接下来就是去找既安全收益又高的理财产品。前文说了Y姐是我的同事,找理财产品也难不倒她,她投了款10.9%年化收益的产品,净赚5个点利差(别问我是哪家平台的产品,不是我们这篇讨论的重点)。
Y姐给我算了笔账,理财每月有3万多利息,等额本金最开始每月还3万多(1.4万的本金+1.65万的利息),理财利息就几乎完全抵消了每月还款。因为这里包含了1.4万的本金,所以相当于Y姐每还一个月就赚到至少1.4万,而且之后利息越还越少,相当于每月越赚越多,第一年差不多就能净赚16万,20年后不仅白赚了337万,还多赚了不少利差(这就叫不劳而获啊...)。
尼玛,听到这里我都蒙了,真心感叹她手段之多、套路之深,金融规则被她玩弄在手中啊(其实我多么想和她一样)。
Y姐的事迹就是如此,看似轻松,这得益与她有完善的审贷、借贷知识,以及丰富的人脉资源,能帮她包装各种信息有关。
我的第一感觉是太麻烦、风险高,且理财想做到年年保持高收益也比较难。
但Y姐面对这些风险却表现的很坦然,人家说我在这行做了几十年,投资项目都是我自己亲自审核的,这个都不敢玩,我这些金融知识当饭吃了得了。
回到朋友之间,我其实觉得Y姐过的很真实,她面对的压力很大,上海买一套房根本不是她的终极目标,你不能说她贪婪,她只是想尽办法让全家过的更好,或许她施展的方法有些取巧,也有风险,但这就一个真实的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在她能力范围内做出的选择,我们都无权评价她的是非对错。
作为朋友,唯有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