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显示了政府层面推动银行业改革的决心,这是推动银行业迈向市场化的重大信号。存款保险制度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政府隐性担保,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建立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铺平了道路,同时,差别费率对银行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约束。
与此相呼应,是对民营银行的开闸放水。4月27日,天津金城银行开业,至此,第一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已有4家营业。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更是点燃了第二批申办民营银行的热潮。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民营银行的设立打破了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能进能出,政策层面的松动预示着银行业市场完全竞争时代的到来。
同样在两会期间,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今年有很大的几率实现”。在非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习惯于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生存,保护性的利率成为银行缺乏转变经营与创新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银行长期依赖于央行的法定基准利率进行定价。如果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真的迈出来,则意味着市场定价机制的最终形成,银行业将完全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市场化环境中。
除了来自政策层面的推动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脱媒的加速演进,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都迫使银行加速市场化的进程。从监管层面看,倡导以市场化的手段加强监管,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监管工具陆续推出,监管环境日渐严格,对银行业市场化转型产生了显见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几轮改革当中,银行业尽管几经波折,但总归是有惊无险,然而,从此番市场化改革趋势来看,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化基本法则下,银行将无法回避地直面“生死存亡”的局面。
失败者出局,是市场竞争“游戏”的必然规则,是市场参与者必须遵守和适应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大批银行倒闭的情况,1987-1991年间,每年有200多家银行倒闭。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倒闭的银行数量达到829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十分之一。中国台湾自1989年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差收窄,不良贷款率飙升,银行资产恶化,众多中小银行倒闭,银行数量从53家减少到38家,信合机构由74家减少到25家。在形势严峻之时,“大而不倒”也成为传说,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倒闭为大银行敲响了警钟。中国银监会表示银行破产条例正在加快酝酿。“银行破产”将不再只是中国银行业做壁上观的“参考案例”。
事实残酷,但是市场化改革之势无法逆转,市场化生存,是摆在每一家银行面前的现实课题。近年来,银行业为应对市场化变革,在银行战略、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与业务体系等方面积极布局,力争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然而,谋术易,谋道难,培养起真正的市场化思维方式和尊重市场规律的意识才是谋取生存之道的根本。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我国银行业长期游走在行政与市场的模糊地带,而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行政思维和市场思维难以共生共长,如果银行家与官员的角色界定不清,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行政化的倾向,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经营思路保守,经营体制僵化,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更惶论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去行政化,是养成市场化思维的首要之举。
在诸多因素作用下,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轮廓日渐清晰,尽管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改革历程,但如今市场环境之复杂是前所未有的,银行业面临的是根本性的市场化变革,是全行业整体的转型,是格局的转变,是向新的经营模式和理念的突破,是完全的蜕变。然而,习惯了在相对宽松环境下生存的银行业,能否审时度势,及时谋划,寻找应对之策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银行业,是时候谋划市场化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