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关注度极高的央行“超级网银”今天迎来试运行满月的日子。8月30日,首批通过测试的银行即可实现自身网银与央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在同一批通过测试的各个银行之间,也可以实现跨行支付的实时到账、一站式管理所有账户;11月底,所有试点银行将全面启动超级网银。“超级网银”时代呼之欲出,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超级网银时代,未来银行业之间还能靠什么来竞争呢?
服务竞争
进入超级网银时代,银行间的竞争不仅只限于规模和业务上面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在服务的竞争。国内各商业银行竞争已日趋激烈,国外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导致银行业竞争会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竞争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水准、稳定性,在于银行对日趋复杂的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
广泛培养客源、吸收存款是扩大银行资本规模的有效手段,各个商业银行对此都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只有良好的服务,才能吸引广大的客源,以保证银行资本的扩张。
服务必须是全面的,从这一点出发,作好对储蓄客户的服务和作好对贷款客户的服务,对银行来说是同样重要的。但由于传统计划体制运作的习惯,部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把储蓄看作是服务,予以重视,而把贷款投放看作是自己的权力,对客户的需求缺乏研究。这种观念导致两种服务的严重失衡,资本的放大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投资服务的缺位,又导致预期存款的减少,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改变这一状况,商业银行必须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设计上予以根本解决———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行的客户经理制度就是一个较好的办法。一方面,客户经理是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人员,能够把银行已有的金融品种全面准确地推荐给客户;另一方面,客户经理又是投资理财的专家,能够对有关投资项目的前途和风险有准确的了解,既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又能有效地监督投资的进程。这种服务才可以称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也才是一种到位的服务。据悉,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如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已开始实行之。
银行竞争看服务,而服务首先必须是全面的,其次还必须是专业的。
专业化竞争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的现状是,银行业的竞争约等于银行规模的竞争,而非银行产品和业务的竞争,规模大的银行拥有更加雄厚的资本,凭此可以夺得更多优质的客户。而规模上处于劣势的中小银行,则只能咽下大型银行的“残羹冷饭”。规模化竞争一直是国内银行业的主要竞争模式,今年上半年,信贷市场几乎是大型银行的独舞,下半年虽然中小银行走上了舞台,一度在信贷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抢到的客户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和大型银行相媲美。
经过近年来的调整,中国银行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追赶着世界先进银行的步伐。但严重依赖存贷差盈利、金融产品和业务单一与同质化、缺乏特色竞争力等问题仍旧困扰着中国银行业。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银行业目前的规模化竞争现象的出现。
“利差收入往往占据银行全部收入的90%以上,这是造成银行规模化竞争的根本所在。在这样的模式下,只有大规模放贷,才能实现利润的上升。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中小银行的成长,未来几年内,中国很难重现此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因此中小银行普遍采取加速扩张的方式以寻求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第六届银行业年会专家组成员钟加勇认为,中小银行一味求大而且根基不稳,必定会为将来的发展种下苦果。
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却并没有可以和大型银行相抗衡的优势产品,只能以扩大规模来抢占市场,前景不禁令人担忧。
中小银行的最佳归宿是成长为专业化、个性化银行,国外银行的发展历史证明,专业化银行在面对综合性大型银行时并不处于劣势。但国内中小银行很少有朝这一方向发展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小银行的自身发展战略决定,但更多则是受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化竞争现状所影响,中小银行不得不加速扩张以求自保。
以大量贷款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从长远来看,随着未来经济对间接融资需求的下降、利差的收窄,以及当前银行规模化竞争、粗放型成长方式的退出,都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尽早做出改变,专业化竞争将成为未来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
电子银行竞争
虽然超级网银的推出会对各银行电子银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电子银行的战略地位不会因此而动摇。银行要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强大的服务能力、随需应变、前后台一体化、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等都离不开电子银行。
目前,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对手云集的环境中争取一席之地,银行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电子银行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强大的服务能力、随需应变、前后台一体化、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等都离不开电子银行。
所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完善电子银行。在这方面,除了增加电子银行研发的投入外,还需要打通从银行发展战略到电子银行实施的通道,选择合适的电子银行开发方法,建设电子银行技术和标准等基础设施,对现有大银行的软件工程开发模式予以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