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中行先后与南洋商业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签订信用卡代办协议,为境外人士在内地使用信用卡提供便利,而内地普通居民仍然与信用卡无缘。
到了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历史上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珠海地处沿海,正是当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一,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诞生在那里一点也不奇怪。这张信用卡被广东人称作“红棉卡”,因为发行量很小,只是在中行珠海分行内部的员工中试用,而使用范围也被局限于广东地区,属于地方性质的信用卡。
随后两年里,应消费者的需求,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上海分行和北京分行几乎同步发行了全国范围内均可使用的长城系列信用卡。但是,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仍有所不同。根据当时的国家规定,银行不允许贷款给个人,中国还没有个人信用,因此透支额度也无法厘定,所以中行推出的这种长城信用卡得先存钱再刷卡,实际上既不像借记卡,也不像支付卡,更不是贷记卡。后来业界将其定名为“准贷记卡”,也算是一个唯一。
此后不久,信用卡业务不再由中行一家独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纷纷跟进,发行各自的信用卡。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银行卡管理办法》,明确信用卡的产业政策和地位。其后,各家银行开始突飞猛进推进信用卡业务。
1994年,中国启动了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1998年,由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正式运行。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到当年年底,国内银行卡跨行和跨地区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全部实现。
如今,在中国银行的行史陈列馆中,陈列着该行历年发行的数百张信用卡样卡,见证着信用卡是如何以惊人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改变国人消费习惯的。
不过,现在轻松一刷用卡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当初人工识别信用卡真伪,收银员要像查字典一样,在厚厚的一本不良信用黑名单中查找,确定持卡人无不良记录而且使用的是真卡,再刷卡签名。过程相当繁琐。
在当时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年代,国外银行也刚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记录持卡人信息,对于中国来说,人工识别是唯一的方法。中行就从外国发卡行那里搜集了持卡人信息和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装订成厚厚的册子。此外,当时刷卡使用的并不是现在的刷卡机,而是像砖头一样的压卡机,其原理就是将卡片上凹凸不平的名字、有效期等个人信息,通过压卡机用力一压,借助复写纸留在白纸上,作为消费凭证。这样整套程序下来,熟练的收银员也要几分钟,不熟悉的则可能要花十几分钟。
二十多年前,信用卡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要开一张卡还得找熟人帮忙,而如今,信用卡早已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