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再现大幅下滑。但是由于股市等其他市场也表现不佳,因此中长期收益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受到许多老百姓的欢迎。
本期理财产品排行榜中我们选择的是投资期限在3个月左右的产品,投资期限最短的是85天,最长的96天。从收益类型来看,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从产品的资金购买起点看,多数产品是5万元,仅有杭州银行、建设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产品要10万元。从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来看,产品平均收益率超过了4.5%,比1个月左右的产品要高出不少。最高的宁波银行产品甚至达到了5%,最低的工商银行产品预期收益率也有4.1%,都比上期产品要高。不过整体来看,最高的和最低的收益率相差还不到1%。
相对于收益率差距,不同银行产品的管理费差距才让人大跌眼镜,最低的宁波银行产品管理费只有托管费一项,而且每年只有0.02%。管理费项目最多的是北京银行的信托产品,除了保管费之外,还有销售服务费、投资顾问费、信托报酬费等,合计达到了4项,每年合计达到了0.45%,是前者的20多倍。不过这还不是最高的,平安银行的产品管理费只有三项,但皆为浮动类型的,如果都按照最高的计算,那么管理费将达到惊人的1.5%,这将是最低管理费的70倍。当然,在具体的银行产品销售中可能不会都是按照最高的来收取,但差距数十倍肯定是存在的。
在本月央行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指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五宗罪”。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实际收益如果高于预期收益,多出的收益会作为"管理费"由银行收取,但全部风险则是由投资者在买单。”通俗一点地讲就是“赚了是银行的,亏了是投资者的”。
记者以购买理财产品为由走访了几家银行,发行客户经理在介绍理财产品时基本都不会提及产品管理费。当记者询问这一项内容时,客户经理都以“和你没关系”为由随口就带过了。他们在记者追问时都是这样解释的:“你拿到的收益率就是我们产品的预期受益率,你关心这个毫无必要。”
真的没有必要吗?毫无疑问,肯定有必要,银行就是看重大家的无所谓态度,才会在中间安插诸多管理费的项目,我们投进去的钱,收益高了便会被银行以管理费名义拿走,而一旦亏损了却要我们自己去承担,这样的道理不讲清楚就是一笔糊涂账,摊开来讲才能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除了能准确说出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外,对于银行收取的各项中间费用,例如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各种表述的具体数值,其实并不清楚。
在记者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银行对管理费也是高深莫测,有些银行的产品甚至都没有披露,而还有的银行产品费用浮动范围很大。这个幅度过大,让投资者无法把握明确的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欺骗投资者。
投资者一般注重的是最后收益,对于产品本身产生的超出预期收益的那部分费用的去向,有些人可能根本想都没有想过,更不要提去追究这笔管理费究竟有多少,商业银行是怎么规定的,管理费俨然成了一笔糊涂账。但随着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要求不断加强,这笔糊涂账最终必将变得清楚起来,我们期待着银行能够早点让投资者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购买产品,而不是在起伏波动的费用幅度中去沉浮。
更多内容请关注专业信贷服务平台——卡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