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时间,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在净利的占比,从2016年的仅四成多,达到近七成。然而,另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是:共债问题悄然浮出水面。
根据平安银行数据2018年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末,零售业务不良率稳中有降,个人贷款不良率1.07%,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但“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共债风险爆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的风险都有所上升,信用卡和‘新一贷’不良率也有所上升。”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认为,消费金融的机遇不言而喻,但是当前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多头共债的风险。“银行想要持续发展零售业务,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所谓共债,是指在多个平台上同时存在债务的现象。典型共债者的产生,往往来源于超出收入能力可负担的消费需求,进而产生借贷需求。套利投资者的出现,以及共债者将贷款挪作他用,使得整个共债风险链条变得异常脆弱。
不过,平安银行并有打算就此放弃零售业务。在轻型化当道的时代,占用资本金较少的零售业务无疑是银行业最热衷的转型方向。
“做零售业务是我们对家底和整个经济环境做判断的结构。”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2018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下一阶段发展,平安银行将用科技引领下的新的零售商业模式来发展零售。
消费金融的共债风险来临
尽管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总体不良率下降,且不良率处于行业低位,但从其细分数据来看,在零售银行中,信用卡、新一贷和汽融业务中,有两项业务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根据平安银行2018年业绩报告显示,信用卡应收账款占个人贷款总量的23.7%,不良率为1.32%,较去年年末增长0.14个百分点。而备受关注的“新一贷”产品,不良率则增加了0.35个百分点,是不良率增加最多的零售业务。这两项成为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最主要来源。
对此,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称,信用卡不良率今年以来持续上升,新一贷不良率较年初也有所增加,零售条线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增长较多,可能主要受消费金融行业共债风险影响,后续走势仍需关注。
“银行仅是整个风险链条上的一环,其源头需追溯到较为隐秘的共债风险。”国泰君安相关分析人士表示,2018年三季度以来银行业信用卡逾期贷款率上升,源于2017年末现金贷新政导致的网贷平台大面积倒闭。2018年中又出现了P2P集中爆雷,且影响程度较2017年末更大。
不仅如此,小微企业去年暴雷不断,也有人士认为,或也是去年导致共债风险上升的原因之一。“一些小企业主往往以个人的名义贷款,而这种个人经营贷款通常会计入零售业务。”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去年以来民企融资难问题凸显,一但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连锁性无法偿还债务的问题。
根据平安银行三季度披露,截至2018年9月末,其“新一贷”余额中用于支持小微企业主的经营性贷款占比约为三成。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2018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为541.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7%,计提减值479亿,同比增加49亿元。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增加,主要系零售贷款减值损失计提增加较多引起。
零售贷款投放正在作出调整
平安银行数据显示,去年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新一贷”,余额1537亿元,季增量仅有15亿元,仅是三季度增加量的20%,明显减少。年末信用卡贷款余额4733亿元,季增量445亿元,保持稳定。同时,汽车金融投放量则出现大幅增加,去年末汽车贷款余额1720亿元,季增量289亿元,而去年前三季度增量的总和仅有127亿元。而去年,汽车消费金融的不良率持续下降至0.54%,成为除个人按揭房贷以外不良率最低的零售贷款业务。
“零售贷款在未来的质量还是可控的。”平安银行首席财务执行官项有志表示,2018年以来,后6个月时的逾期30天的比例越来越低。
对于共债风险加大,平安银行表示,自2017年底开始已进行风险政策调整,重点防范共债风险,控制并降低了高风险客户占比,新发放业务的资产质量稳定向好。
数据显示,平安银行2018年以来信用卡新发卡客户在发卡后6个月时的逾期30天以上比例为0.29%,较2017年下降0.06个百分点;新发放“新一贷”在发放后6个月时的逾期30天以上比例为0.18%,较2017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平安银行在去年四季度对个人贷款投向进行了调整:降低“新一贷”贷款增速,同时加大不良率正在下降的汽车金融的贷款投放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未来要将零售整个管理体系实现全面重塑、全面AI化。而平安银行对于科技的投入也持续加大。平安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平安银行加大了科技投入,制定了IT三年发展规划。IT科技投入,IT资本支出同比增长82%,人才队伍同比增长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