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6年的一路高歌猛进后,民营银行迎来了高管提前“离场”的烦恼。3月5日,网商银行高层换帅引发市场对民营银行的又一轮讨论。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17家民营银行中,已有10家出现过董事长或行长的变更,比例高达58.8%,业内人士指出,高管频频变动的背后体现了民营银行发展艰辛的境况,在银行业都在谋求转型的时刻,民营银行亟待找准差异化定位。
近六成民营银行换帅
3月5日,网商银行发生重要人士调整,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将卸任网商银行董事长,由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接任;网商银行副行长金晓龙升任该行新任行长。
对于网商银行多位高层人事变动,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属于正常的内部调整,并指出井贤栋未来的精力将集中在更高的层面,聚焦蚂蚁金服战略。
事实上,近年来,民营银行高层频繁“闪离”已成为其高频词。据统计,2018年有7家民营银行董事长或行长一职出现变动,分别为辽宁振兴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福建华通银行、重庆富民银行、吉林亿联银行、湖南三湘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目前开业的17家民营银行中已有过半数银行有过高管调整,而其中,只有少数银行披露了离职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民营银行的“掌门人”级别人事变动,发生时间是在该行开业之后不久。例如,2015年9月,成立不到一年的微众银行对外确认,行长曹彤因个人原因离职;北京中关村银行于2017年7月开业,该行原行长王萌在开业刚过3个月后便因个人原因辞职。
牌照冰冻 业绩放缓
分析人士指出,在高管们频繁“出走”的背后,除了正常的人事变动外,更多从侧面透露出民营银行发展中的业务发展受限、管理层压力较大的现状。
自2014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成立后,掀起了民营银行的一股热潮,并在2016年迎来爆发之年,当年有12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而从2017年开始,民营银行进入设立“冰冻期”,并延续至今,2017年和2018年全年无一家获批筹建。
除机构设立步伐放缓外,民营银行近来也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盈利能力出现减缓的趋势。原银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此前透露,2017年民营银行总计实现净利润19.6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09倍。日前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民营银行总计实现净利润45亿元,对比来看,较2017年的增速明显放缓。
有业内人士认为,民营银行是新生事物,体制和运作模式都是新的,“一行一店”的经营模式导致物理网点受限,很多业务没有办法顺利开发,对于管理层来说压力较大。
谈及民营银行的发展瓶颈,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一方面在于负债端来源,由于历史积淀以及监管限制等原因,民营银行以“一行一店”为主,无法布置像传统银行一样的物理网点,导致民营银行较为依赖批发性融资,以同业负债为主且成本较高。例如,去年2月民营银行的首张罚单,就是由同业业务不规范造成。另一方面,缺乏信用背书。民营银行由于监管限制,并不能引入声誉较强的大型国企股东来做信用背书。此外,民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传统银行更弱,因此民营银行的股东,从资本金、关联交易到股权质押都有较严格的限制。
探索差异化发展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普遍趋缓、监管准入门槛未放松的境况下,新成立的民营银行要面临更多考验,差异化发展应得到强化。
分析人士指出,民营银行应在自身定位的区域精耕细作,努力开拓出属于自身发展的长效机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表示,民营银行要找准自身定位,在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等多方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客户及市场,实行错位竞争。
从近期高层的密集表态来看,民营银行未来发展蕴含着很大的机遇。2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强调,“支持民营银行和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加快建设与民营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苏筱芮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展民营银行”,主要是指鼓励现有民营银行利用自身定位及区域性等优势条件,努力做好小微“存、贷、汇”等基本业务以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社区等业态的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而在民营银行筹建方面,苏筱芮认为,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当下,民营银行的增设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建议,应适度放宽民营银行经营区域限制,取消“一行一店”要求,支持和鼓励民营银行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进一步激活民营银行发展活力和服务张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充分竞争的金融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