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盈亏平衡、8年收回投资,发卡100万张才能够盈利,是如今信用卡行业的一个普遍共识。但在中国市场,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活卡,很难盈利。所以,银行信用卡活卡率一直是各家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
活卡率,不仅仅是衡量一个银行信用卡业务能否赢利,也是衡量该银行信用卡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常规来说,维持一家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按投入排列依次是系统成本、人工成本、广告宣传、营销投入,还有风险资金成本。比如,建立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要将近上亿元甚至要几亿元。而如果这样的投入尚不能保证活卡的几率,那么,信用卡就会陷入一个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恶性循环状态。
那么,信用卡为什么不“活”?不“活”意味着不是被‘销’就是‘死’掉,所以,数字100最近对信用卡活卡率的调查中,“多个信用卡管理不方便”成了持卡人卡难活的首选原因,这个原因会直接导致持卡人“忘记还款”,这种状况下,卡的存活率原因就很容易解释了。
信用卡市场一直处于百舸争流的跑马圈地阶段,发卡规模与活卡率也一直是制约银行短期内迅速赢利的瓶颈。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地区,信用卡业务是银行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和盈利来源。但在中国,由于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信用卡起步晚,渗透率低,循环信用使用率差,整个市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虽然近年来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同样面临规模化和业务发展的双重挑战。
对于高成本的投入,银行该如何化解经营风险呢?3年便实现盈利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记者,差异化的经营才能消除高成本投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去年5月底中信银行白金信用卡服务全面升级,主打高尔夫、商旅和健康服务,并在年费政策及配套服务上开展差异化营销,这在保持活跃的产品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其实,对于如何让自己银行的卡存活率上升,还是有很多能探索的途径的。数字100金融分析师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银行的发挥空间还是很大的:
第一,业务创新
面向信用卡的业务创新,可以探索多种模式,除了在豁免年费、商户佣金和透支利息外,开办商场消费的分期付款、单笔业务的分期消费、收取手续费、加大分期付款、邮购商城的消费等,以消费的形式获取更多的信用卡手续费,增加保证信用卡正常流动下的增值收入。还可以考虑信用卡的“向下”业务收入,比如与保险公司合作,代卖保险产品等,多角度出击帮卡人“养卡”,或者很多海外信用卡的经营模式也可借鉴。
第二,停止滥发卡
规模,是信用卡盈利的根本。因此,各家银行在发卡上不遗余力,各显神通争取新客户的开卡量。去年开始,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信用卡改革法案,这项法案中,为了减少违约风险,有了禁止向未满18岁的年轻人发放信用卡条款的制订。其实,在前段时间,上海银监局也向各商业银行发文提示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完善信用卡授信管理制度,在发卡时充分考虑持卡人在他行已获得的信用卡授信总额情况,避免多家银行多头授信,导致持卡人累积信用额度过高。
滥发信用卡的直接结果就是催生出大量“卡奴”,直接导致持卡人在发生大量透支后无力还款,银行资金也面临损失风险。规范必要的发卡条例也是必要的。
第三,精耕细作
经过“跑马圈地”时期的疯狂发卡比拼,目前国内的信用卡数量已超过1.7亿张,信用卡的发卡量不是最关键的,发出去后让客户用起来才是关键,这个道理已经成为各大发卡机构的共识。
所以,相对于发卡时期的单纯追求数量,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始进入信用卡“精耕细作”的年代。来自交通银行的业绩报告显示,该行2009年第三季度信用卡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86.6%,交行太平洋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过1300万张。截至2009年9月末,在册卡量市场占比近9%,并在2009年第一季度首度实现当期账面盈利,较原计划提前18个月达到盈亏平衡。相信加倍的“精耕细作”后,银行的账面是不是会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