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风险意识不高、风险管理偏向于静态、缺乏高效畅通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创造安全便捷的用卡环境。
新发信用卡5500万张 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呈“双降”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信用卡交易金额7.56万亿元,同比增长47.95%。信用卡交易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升至41.72%,信用卡交易带动了0.4%的消费增长。
蓝皮书指出,随着信用卡规模大幅增长,未偿信贷余额、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在2011年有较快增长,但同期信用风险延滞率和损失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信用卡虚假申请欺诈风险维持稳定下降趋势。
截至2011年末,信用卡未偿信贷余额8129.6亿元,同比增长81%;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110.31亿元,同比增长43.5%。相较透支余额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信用风险总量升幅明显小于透支余额增幅。
2011年,信用卡欺诈损失1.48亿元,较上年增长25.78%,信用卡欺诈损失率比上年有所下降。欺诈类型中排名前五位的是:伪卡、虚假申请、失窃卡、互联网欺诈和未达卡。
“不少过度依赖信贷资金的中小企业主重拾信用卡套现周转资金的老路,同时一些不法中介利用信用卡套现所得资金用于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使得2011年套现风险有所上升。”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说。
通过“天网-2011”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利用信用卡套现活动,破获银行卡犯罪案件2.4万起,同比增加16.4%;抓获犯罪嫌疑人1.4万名,同比增加25.4%;抓获往年在逃银行卡犯罪嫌疑人927人,抓获率达89%;挽回经济损失4亿元,基本遏制了信用卡套现的反弹势头。
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4大问题
蓝皮书指出,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监管意识缺乏,银行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还不完善;信用卡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一些银行实行“双免政策”(消费免输密码免出示身份证)情况下,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持卡人信用卡风险防范及信用意识不强,甚至故意违反协议,恶意透支。
——交易监控力度须加强,管理系统须优化。目前国内发卡行在预警监控和分析系统上的研发和升级投入参差不齐,应对变化多样的欺诈手段、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的能力略显不足。
——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全面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以及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形成。各银行间的整体联动机制缺乏,各发卡银行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经营信用卡业务,不良持卡人、不良商户、有关案件等客户信用信息形成了“信息孤岛”,给一些不良持卡人以可乘之机,造成多头贷款或重复大量的恶意透支,增加了信用卡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技术水平存在差距,催收模式急需创新。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决策能力方面,具体体现在对信用卡的额度决策管理和催收决策管理。目前,信用卡发卡银行大多以外包形式依靠催收公司进行逾期资产的清收。各发卡银行的催收模式急需创新。
四大举措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
蓝皮书指出,针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对利益主体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持续加强司法合作和安全用卡宣传,强化打击银行卡犯罪和安全宣传长效机制;规范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行为,形成培训、奖惩等长效机制。
——实现全面、动态的风险管理。发卡行要动态地制定差异化的客户选取、授信、账户生命周期管理、欺诈交易侦测、资产保全策略。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建立动态的调整授信政策机制,完善信用额度管理体系。防范欺诈风险方面,结合信用卡业务创新,动态地升级创新渠道欺诈风险防范策略。
——建立风险信息共享信息库,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当前还没有全国性的包含不良持卡人信息、不良商户信息、欺诈交易信息、信用卡犯罪信息在内的信用卡风险信息数据库。可考虑加强成员银行、公安司法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案件通报、协查制度和联防联查机制,建立成员银行之间信用风险信息、欺诈风险信息、信用卡案件信息等多种信用卡风险信息的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库的管理防止其再次办卡、连续诈骗。
同时,应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目前,数据开放程度低,信用卡产业经营所需的许多信息分散和封闭于各个部门和机构中,使信用信息的使用面临困难。同时,在对信贷征信海量数据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制度性障碍,如各信用卡中心在风险管理模型开发中所需数据,得不到有关方面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卡产业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优化催收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