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比较特殊的原因,多次被银行信用卡中心拒放卡,主要因素是属于三无,无工作单位、无正规职业、无任何财产,所以在各个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那里就会被作为“无信用”的人处理。
比较了很多银行,只有中国银行今年莫名其妙的又给我一张信用卡,因为我之前一直用的就是中行和国航联名卡,这些年从来没欠过一分钱还账,而且,也从来没有欠任何一家银行的贷款。至于交通银行,最可气,一个服务代表去年给我打电话,说是根据航空记录找到我的,希望我办一张他们银行的卡,可当我说住在通州的时候,马上打断我的话告诉我说只针对城八区用户,把我电话给挂了。
屡次被歧视之后,试了一下据说服务最好的招商银行,结果也被拒。我其实有两张招商银行的储蓄卡,当然都不是金卡,因为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要能收钱就好了,至于卡内确实也没多少钱,只要能保证处理日常消费够用就可以。招商银行的服务不错,我是从网站直接申请的,但我用招行的专业版网银并没有直接登上申请界面,可见银行和卡中心并不融合,第二天就收到了客服代表的电话,一番询问之后,他请示了领导,告诉我不能办。接下来便是我在微博上的讨论,以及招行信用卡中心的正式回复。应该说,招行的服务确实不错,响应及时,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我其实并不缺信用卡用,至于申请,也有办法符合申请条件,但是,我在申请表上填写的内容也是完全真实的,真实的情况遇到我这样特殊的人,就出了问题。现在的银行一般都有自己的信用评价标准和评分体系,其他行业也有,可如今的社会变化太快,新职业新情况很复杂,老的算法和刻板的计算已经不能跟上形势。
作为统计专业毕业,多年从事数据分析工作,至今虽然讲课很多,但也不敢忘掉专业本行,还讲述市场经营分析的课程,深知面对客户进行管理的企业都需要成熟完善的客户评价与管理系统,但也深知现实中这样的系统往往是懂数据挖掘的人做出来的,缺乏市场与服务的有效介入,实用性并不强。
客户信用评价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是数据挖掘中最难的课题,因为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个一样的人,即便很多消费行为和背景特征完全一致,可实际行为与态度却可能相差深远甚至相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要求,举了简单的例子,运营商需要对客户费用使用进行有效提醒,但你在什么时候提醒合适呢?绝对是大难题。
为了完善数据模型的不足,企业应该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和方法,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留下太多漏洞,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模型的信息搜集多元化,并实现统一视图,这是管理客户的必须,客户只知道你公司,不要问客户用的什么业务。
2、当模型失效的时候有补救机制,不要完全相信冷冰冰的数学,人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口,人脑的判断是最重要的。
3、风险控制要适度,而且一定要找到风险确实在哪里,什么人风险最大,找错了风口是要被卷走的。其实,职业、工资、资产都不重要,美国不是有一个最诚信的流浪汉吗?
4、及时的更新算法和模型,这钱花掉是值得的,当然,千万别完全相信那些数据牛人的忽悠,这些人往往是只知道数据,不知道社会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决策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