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多年的跑马圈地后,信用卡市场正在趋向饱和。央行日前公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5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32亿张,较上年末下降5.05%。在剔除了“僵尸”用户后,这一信用卡市场的真实“囧”况,已然引发各界关注。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信用卡业务差异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和竞争输赢的关键,未来银行必须通过丰富支付方式、拓展运用场景、改善附加服务等方式,才能够真正赢得用户。
发卡量增速趋缓迎挑战
据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数据,截止2015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以及招商、广发、中信、民生、平安、光大、浦发七大股份制银行累计发卡量达5.7亿张,整体增长16.33%。虽然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率,但这也是该增长率持续第二年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这12家银行2015年信用卡累计交易额达14.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4%,增长率也下降13.94%。
这样的情况在业内同样存在。据央行历年的支付情况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4年,全国信用卡发行增幅分别为24.3%、16%、18%、16.45%,增速明显回落。尽管央行自2015年调整发卡量统计口径,由“累计发卡量”变为“在用发卡量”,但截至2015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较上年末下降5.05%,这一数据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
事实上,“在用发卡量”就是统计有效卡、流通卡的发卡量,需要扣除掉客户、银行的销卡数量。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看来,原有统计下,无法反映那些不活跃的、沉睡的银行卡;相比而言,使用在用发卡量进行统计,更容易体现银行卡使用的活跃度。
对于银行而言,这无疑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卡宝宝分析师认为,一方面,如中信、平安、光大等三家银行整体的业务规模较大,业务铺设的地区和城市较广,在发卡业务上仍在“铺量”,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会呈现出较高的增速;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信用卡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在主要城市处于基本饱和状态的银行,却面临着发卡量增长率下降的问题。
差异化竞争成制胜关键
对于银行而言,盈利情况不错的信用卡业务,可谓兵家必争之地。而在2016年,这种趋势显然更加急迫。
据中信建投证券统计,2015年,整体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速约1.79%,较2014年7.68%的增速大幅下降。“由于息差承压,净利息收入增长空间有限,银行转战非息收入领域,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推动转型发展。”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杨荣指出。事实上,从今年一季度来看,手续费增长表现已十分亮眼。经统计,16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19%,其中大行同比增速继续回暖提升5个百分点至11%,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同比增幅仍保持高位,分别为31%与66%。
种种迹象显示,在告别跑马圈地时代后,我国信用卡产业已经从原来的粗放型发展进入精耕存量客户的新阶段。这也意味着,银行需要更加重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同时经营好存量客户。“在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在红海中厮杀,打分期价格战将逐步成为过去式,而对于目标市场和客群的细分、提供差异化的定价和服务,才是经营的核心、取胜的关键。”银联数据相关研报指出。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从2015年开始,各家银行已经开始在信用卡业务上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同时更加侧重于提高信用卡的盈利能力。但总体来看,目前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缺乏根本性区别、创新不足等问题。
面对这一情况,央行也在为银行信用卡差异化发展“松绑”。就在今年4月15日,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自此,银行将可以自主确定计息方式、利率标准、免息还款以及最低还款额等事项。
有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新规有助于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商业银行,如定价、违约金的收取、费率的确定等,将根据商业银行和持卡人的约定进行。今后,不同的银行或者同一家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同一张信用卡在不同的推广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政策。
此外,随着各种移动支付的陆续登台,上述银联数据研报认为,对于信用卡而言,线上线下的界限将更加模糊,卡片介质也不复重要,“未来的趋势将是得场景者得天下、得账户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