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卡过度,近亿张信用卡未激活使用
张凌在北京的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最近,她手头有点“紧”,总在寻思着找个方法周转周转。听朋友说,在网上开店,通过信用卡自己跟自己“交易”,就能把现金“套”出来,欠着银行一笔钱来花。当然,这种“交易”只是网上的虚假买卖,而钱却实实在在进了自己的口袋。
“多几张信用卡倒腾,就能一直这样维持下去,而且方式还很隐蔽。一个还款周期50天左右,一年7—8个周期就能运转下去。卡越多,倒出来的钱也就越多。”张凌说,在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通过“倒卡”套现的年轻人有不少。
然而,随着网上监管的加强,张凌的网店没运转多久就被封了。通过银行卡透支的钱,最终还是由张凌的父母给还上。张凌的收入并不高,但在银行办理多张信用卡时并没有遇到过多的“盘查”。
眼下,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工作人员时常会问需不需要办张信用卡。办卡手续也相当简便,只要提供身份证和另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就能办理。如果是某家银行的白金客户,还能在这家银行申请白金信用卡,透支额度就更高了。
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银行过度营销,发卡管理不严,一人多卡的情况非常普遍。一项有关信用卡的调查显示,近一半持卡人拥有2张以上的信用卡,拥有5张以上信用卡的也不在少数。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称,截至2010年底,我国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达2.3亿张,其中活卡仅为1.31亿张,近亿张卡未激活。
过度发卡,主要源于各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在银行工作的区女士透露,现在银行工作人员仍有发行信用卡任务,特别是在基层支行,压力就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不但要动员亲戚朋友来办卡,连我自己也办了3张自己银行的信用卡。”区女士无奈地说。
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仍须警惕
一人多卡,加上POS机等受理渠道监管不严,为信用不足的持卡人进行多卡套现、恶意透支等行为提供了方便,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1788万元,较上年下降32.38%,信用卡欺诈率0.0038%,较上年下降0.004个百分点;境内各发卡行的信用卡延滞账户余额总计为15.99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末下降21.4%。虽然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有所下降,但仍是信用卡领域面临的两大主要风险。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认为,目前信用卡行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信用卡产业规模高速增长,而相关的配套政策、法律制度、社会信用基础、舆论环境等没有及时跟上。
戴兵分析说,信用风险与客户自身的偿付能力密不可分,而欺诈风险主要与社会的信用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相关。在信用卡产业发展初期,欺诈风险是主要的风险形式;随着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升及相关法律的完善,欺诈风险将日益降低,相比较而言,信用风险成为更加主要的风险形式。
作为信用卡的发行和管理方,银行责任重大,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信审核制度,严格发卡标准,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从源头上遏制风险。
治理“滥发”,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信用卡行业风险引起了监管部门、银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治理信用卡行业过度发卡这一顽症?今年1月,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范商业银行信用卡营销管理,要求不能再以发卡量作为业务考核的单一标准,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清理刷卡机具管理混乱的现象。
有效防范信用卡市场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仍需要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专家指出, 目前信用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原有政策没有涉及信用卡管理模式、发卡行、收单市场、网络支付等内容,而这些恰恰是当前风险集中点,新规章应当对新情况加以规范,出台细则,加强法律规定的实际适用性,明确信用卡交易中各方所处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加强风险防范。
在生活中,人们不容易意识到个人信用会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刘军最近想到银行贷款买房。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因为他此前有信用卡还款的不良纪录,这次贷款可能很难获批。这时,他才想到自己曾经把身份证借给弟弟去办过信用卡,可能就此留下过不良记录。“原来个人信用这么重要,就如同每个人的身份证。”刘军说。
“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戴兵说,现在银行很注重个人信用记录,但是在社会其他领域,对个人诚信的考量比较少,诚信意识相对淡薄。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诚信氛围,全面构建诚信社会,才能让消费者诚信使用、正确使用信用卡。这需要完善个人征信制度,扩大征信体系的信息采集范畴,建立规范、通畅的信息采集机制。
推广信用卡产业升级,也是防范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信用卡产业正值技术升级,大力推广金融IC卡能增强抵御银行卡伪冒欺诈风险的能力。推广金融IC卡,涉及众多行业固有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的改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