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金融的风口正起,面临的风险也愈发多样化。华兴资本专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的投资经理侯晓朦认为:消费金融将成为未来5-1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大的机会之一。为此,我们特意邀请她为大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支招消费金融方向的创业者如何胜出。
2013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延续至今,消费金融公司大量涌现,将互联网金融的战场引向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我们认为,消费金融将成为未来5-1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大的机会之一。原因在于:
1、中国金融的机会在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大量个人金融需求。
2014年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张,而美国人均信用卡持卡量为7张;中国使用分期的信用卡持卡人只占到全部持卡人的20%;大量年轻白领、蓝领、农民工和大学生的个人消费金融需求未被满足。
2、持续的消费升级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量。
个人消费呈现金融化和互联网化两大趋势,预计2020年个人消费的线上渗透率将达20%-30%。
3、金融科技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社交数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的积累沉淀和挖掘应用,提升了消费金融服务能力,降低了边际成本,金融服务得以触达更多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空白客群。
4、政府主导消费升级,鼓励消费金融发展。
从2014年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到2015年初十部委推动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推动了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渠道畅通。
5、随着中国年轻消费群体成为家庭消费决策的主力军,将拉动中国消费金融的增量市场。
2014年底中国房贷11.5万亿,车贷6700亿,信用卡和其他消费信贷仅3万亿,整体消费信贷渗透率为24.2%,而美国经历金融危机后居民部门降杠杆的过程,消费信贷渗透率依然高达77.5%,中国消费信贷尚有巨大增长空间,预计2020年中国整体消费信贷将达37万亿,其中个人信用消费贷规模
行业格局与趋势:线上场景高度集中,细分垂直领域需建立精准定价能力,互联网深入消费金融产业链。
零售、旅游行业经过十年的互联网改造,线上渗透率较高,且线上消费场景高度集中于互联网巨头。天猫占据中国B2C网购61%的市场份额,而携程在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份额也高达54%。阿里、腾讯、京东等电商和流量巨头凭借高度集中的消费场景优势纷纷布局消费金融,拥有丰富的线上消费场景、广谱的客群、海量交易数据和社交数据,凭借品牌背书对接低成本资金,在入口集中度、客群基数、大数据风控等方面占据优势;
同时,个人消费金融市场也具有客户细分、产品细分、场景细分的特点,存在巨大的增量市场。创业公司从横向的细分垂直场景和纵向的细分客户群体切入也大有机会,各个垂直消费品类如数码、旅游、教育、汽车、租房、家装、医疗等赛道均出现大量消费金融创业公司。细分垂直领域的机会在于对特定资产的精准定价能力和目标客群的风险识别、触达能力,迅速切入形成壁垒,实现资金成本、风险定价、运营模式的精确匹配;一部分客群和品类已经出现市占率较高的公司,如深耕大学生消费信贷的分期乐,但更多的领域竞争还远未饱和。
互联网对金融产业链的渗透正在由客渠道深入信审风控等各个环节。除互联网创业公司和巨头外,传统消费金融提供者也在积极推进渐进式改革,以互联网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如中银、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均开通线上申请;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嵌入支付宝,可凭芝麻信用分在线申请;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则全部通过移动APP获客、审批。
随着个人征信的不断完善,风险识别和资产定价能力的提升,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和零售巨头、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的市场边界将逐渐清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时间,通过市场主体不断试错,存量和增量市场的消长互动,不同客群的迭代跃迁,经历经济周期的洗礼,最终形成多层次的中国消费金融格局和生态。
拥有客户、运营、风控等综合优势的创业公司有望胜出。
消费金融业务连接海量个人客户和批量资金,考验对于特定客群的触达能力、风控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和资金投放效率。我们认为,长期来看,风险和发展速度/规模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创业公司既要快速切入传统金融机构和巨头难以覆盖的客群或场景,又要在保持增速的同时打造更高运营效率、更低获客成本、更好风控水平等综合优势,在风险和规模的平衡中掌握对核心资产的精准定价能力,这是消费金融领域创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客户方面:应深刻理解目标客群特征和行为偏好,精准投放降低获客成本,设计满足用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场景需求的灵活的信贷产品,通过快速迭代不断提升产品体验,从而提高用户粘性、使用频次和重复消费率,打造服务品牌。
运营和风控方面:应将风控贯穿到产品设计和运营流程的各环节,将反欺诈放在首位,对接外部征信数据源、黑名单的同时,通过用户数据在平台的沉淀,进一步提高对特定垂直领域细分客户群体的风险把控能力;或通过构建交易闭环实现对消费场景和交易流程的把控,进而打造全流程风控体系,实现精细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