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银行聚首,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接受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其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关注。
据媒体近日报道,负责协调全球金融监管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BS)表示,已将建行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这也意味着中国“工农中建”四大行都成为全球“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有效应对和防范“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国际监管业界提出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简称G-SIFIs)的监管理念。所谓G-SIFIs,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将会给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较大影响甚至系统性风险。G-SIFIs监管代表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实践和管理思路。
四大银行聚首,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接受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其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关注。
四大行入选,无疑对当前已经捉襟见肘的合规成本、风险管理和应对同业竞争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巴塞尔委员会对G-SIFIs提出1%~3.5%的附加资本金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也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近期,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应提高银行包括资本和合格债务工具在内的总损失吸收能力,该标准首先将在系统性重要银行中实施。
经中国银监会测算,中国的G-SIFIs如实施该标准,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将大大提高至19.5%~23.5%,比现行监管要求高出8~12个百分点。再如,监管要求G-SIFIs从2014年开始披露评估系统重要性分值所需的各项指标信息,并按照年度进行更新。这要求G-SIFIs建立财务、业务、交易、风险管理和外部审计等多维度数据的整合信息系统,深化银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水平。这对于四大行来说,都会是一项新的挑战。
趋严的附加资本要求进一步凸显了资本约束与盈利增长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四大行应当重新检视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及经营模式,加快向“轻资本”模式的经营转型,推动新型资本工具创新。
当然,这一改变也带来了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难得机遇。FSB提出建立“恢复与处置计划(RRP)”,要求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督促这些银行贯彻落实危机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应急计划及程序。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能只关注短期业绩,应当建立并完善风险偏好管理与传导体系。另外,通过系统性重要性信息的计算和披露过程,银行也能更充分地认识自身的风险状况。
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尝试,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更像是一盘大棋。只有下好整盘棋,才能赢得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