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信用卡,每年通过信用卡交易的资金总额超过13万亿。在多数人看来,信用卡象征着安全、私密,用户隐私信息也会受到严密的保护。但记者调查发现,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一条条包括姓名、电话、地址等完整隐私的信用卡开户数据,在网络上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
信用卡泄密事件时有发生,除了部分因黑客入侵导致的资料泄露外,均是人为泄密所致,且很多是银行员工所为。信用卡泄密的危害性非常大,导致用户隐私信息遭到非法泄露,时常被骚扰,影响到信用卡的正常使用,资金安全性缺乏保障,且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维权成本过高,致使绝大部分人只能望洋兴叹。
被用户视为非常重要的个人信息资料,本应该得到银行最安全的保障,可到了银行“内鬼”和合作企业手里,却沦为非法倒卖赚钱的工具,令人唏嘘不已。从记者调查可见,信用卡客户资料交易已形成完整的地下产业链,交易各方通过网络沟通各取所需,交易方式快捷又隐秘,很难被察觉。
而且,客户资料均有相应的定价标准,按照资料的新旧程度给予不同的报价,最便宜的一条数据才2分钱,交易量动辄就是数万条之多。看到用户视为珍贵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被转手廉价倒卖,民众在痛恨之余,也为信用卡信息管理漏洞忧虑。追根溯源,信用卡泄密的症结在于银行等机构,没有认真履行保护客户资料的责任,甚至于用“例外条款”来为自己的泄密行为做“挡箭牌”。
客户资料是金融机构发展相关业务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这些资料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企业可以分析利用其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挖掘开发最有用的价值。显然,不管是银行“内鬼”泄密,还是银行合作企业倒卖资料,购买方都是为了从中挖掘开发客户,而银行客户资料的完整和真实可靠,也使得其成为泄密高发地带。
可见,要管住泄密源头,就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完善信用卡客户资料保护措施,将各种“例外条款”剔除掉,让银行再无“挡箭牌”可用。同时,还要加强司法保护力度,简化信用卡用户的维权手续,降低维权成本,给消费者创造司法维权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