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笔者与朋友逛街,恰逢商场搞活动,刷某几家银行的信用卡购物有折扣,朋友喜笑颜开:“这几家银行的信用卡我都有。”打开她的钱包一看,果然各种信用卡如士兵列队般占据了钱包所有的卡位。
不过,这位朋友既不是理财达人,也不是消费大户,她只是一名朝九晚五还要不时加班加点、却收入平平的普通白领。这名“白领”自己也搞不清楚信用卡是怎样填满了她的钱包,以至于有些还没有开卡,有些则已欠了一屁股债,利息每月就有上百块。“不知道我以后买房的时候,银行会不会给我贷款。”朋友很担心自己的信用记录。
朋友欠债的卡是她的第一张信用卡,她不仅在自己经济最困窘的时候用该卡取现度日,更因欠款太多只能每月按最低限额还款,同时支付高额利息。但这并没妨碍她继续拥有其他信用卡,尽管她也不知道有这么多卡有啥用。
最糟糕的是,银行不是不知道这种现实,只是发卡的冲动始终难抑。某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透露,银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大都存在巨大水分,每月产生账单的卡只占总发卡量的20-30%。很多时候,不少消费者都是在各种推销和开卡礼品的诱惑中,拥有了若干张永久睡眠信用卡,甚至有人在拿到卡的当天就办理了销卡手续。
对于国内银行而言,目前担心的并不是违约,而是消费者过快的还款,以至于它们赚不到利息。它们相信,只要消费者放开怀抱,这些业务就会迎来滚滚财源。若单纯从数字表面上看,国内银行的信用卡数量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截止到2008年6月底,信用卡发卡量为1.3亿张,同比增长83.6%;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同比增长68.4%。
眼下,一人多卡的重叠发卡现象愈演愈烈。有研究结果显示,亚洲的消费者更容易被超前消费引诱。所以,中国的银行积极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刺激消费者超前消费。在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盈利不是信用卡业务最为重要的,抢占市场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紧随其后浮出水面的就是信用卡危机。看上去,似乎远在大洋彼岸的这场危机尚不足以影响中国的信用卡市场,信用卡用户还在主动与被动中变成“卡奴”。前不久,上海银监局接到了大量消费者投诉,反映商业银行营销中只宣传信用卡透支功能、赠送礼品、积分优惠等信息,而不向申请人介绍信用卡风险。据悉,投诉的消费者中有很多是在校大学生的家长或刚刚工作的年轻人的家长。
“卡奴”的年轻化是谁的不理性?上海银监局最后认定,从法律角度讲,对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子女所欠银行债务,家庭其他成员无代为偿还欠款的义务,对于银行工作人员直接向持卡人父母催收欠款的行为可不予理会。
我们最近经常说,金融产品本身没有过错,就怕使用过度。2003年以来,中国的信用卡市场,不仅发卡数量、信用卡信贷规模飞速发展,应收账款、不良率等也有了迅猛提高。以招商银行为例,发卡量达到2382万张,信用卡应收账款251亿元,较2007年上涨了17%,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6.8亿元,不良率为2.74%,同比上升了42.7%。
目前,国内使用信用卡循环信用消费功能的持卡人所占比例比较小,大约仅占信用卡持卡人总数的14%。从规模来讲,尽管信用卡的信贷总额已经接近7000亿元人民币,也只有美国的1/8左右,所以风险潜在还不严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如何走好?银行该承担什么责任,消费者又该如何向信用卡滥发行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