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史玉柱在网商银行开业典礼上直言,“搞互联网+金融,大部分银行没戏,因为传统银行没有互联网思维,他们不过是把互联网作为十几个工具中的一个;与此同时,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也没戏,因为他们的客户要么是聊天的客户,要么是玩游戏的客户,怎么搞金融?”
史玉柱的发言引来现场一片笑声,后半句更是被指暗讽“微众银行”。
有业内人士表示,史玉柱话糙理不糙,对于微众银行来说,在没有生态圈、没有既得经验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出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交数据及社交软件优势的银行产品是一大挑战。
基因太相似
去年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都由互联网巨头孕育而生,都跑在自主研发的去IOE的系统上,都宣称要做轻资产、平台化、服务小微的网上银行,甚至连首款产品都一样是个人信用贷款。如此,这两家从出身、定位到运营模式都不尽相似的银行很难不被外界比较和讨论。
这两家纯互联网银行都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企业“性格”上,他们都强调技术驱动,都以“持有银行牌照的技术公司”自居—微众银行40%的员工来自腾讯,主要为互联网产品开发人员;网商银行2/3的员工是数据建模人员;而在传统银行,技术人员通常仅占比10%。
而且,他们都希望服务小微客户。比如,俞胜法声称坚决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要以互联网的方式,服务“长尾”客户,而顾敏则表示,“未来,我们95%以上的客户余额会在50万以下。”
同时,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还先后提出“平台化运营”的构想。顾敏认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使命是连接大众客户、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其盈利模式不是传统的存贷利差或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是来自于与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果分享。
与此类似,在网商银行的开业典礼上,蚂蚁金服CEO彭蕾提出了四点愿望,其中两点是:“网商银行的考核目标不是市场规模,更不是利润率,而是所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的数量以及客户忠诚度;网商银行是平台化的,它的金融云技术能力、基于大数据的风控能力未来将会开放给其他金融机构,大家一起服务客户。”
“互联网思维中有一条就是平台化策略,阿里和腾讯都是做平台起家,办银行时也延续了这种思路。目前,很多银行钱多,但就算有心服务小微客户,第一他们找不到这么多客户;第二他们没法识别客户风险,所以,平台化意味着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将输出自己的风控能力,帮别人贷款,并抽取一些分成作为收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对于互联网银行,我原本并没有很高的预期。但至少在零售银行领域,尤其是解决小微及个人客户需求上,互联网银行的确具有优势,而且会很大程度地提升这方面的服务。”郭田勇说。
郭田勇认为,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未来的发展会有明显的区分。阿里做电商起家,生态圈中的商户、卖家很多,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网商银行具有先天优势;而腾讯垄断社交领域,掌握着大量的个人社交数据,因此,微众银行在开拓个人业务上更有空间。
竞争已开始 挑战各不同
开业首日,俞胜法就试图否认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的竞争关系。“我和微众银行董事长是很好的私人朋友。我们两家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及现有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我希望我们的经营团队做好自己,不要去比较。”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比如,俞胜法在开业典礼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网商银行的首款产品将为个人贷款,预计7月份面世,“利率将低于微粒贷”。
微粒贷是微众银行今年5月推出的首款产品,定位同样是个人信用贷款产品,贷款额度在2万-20万元之间,日息万分之五。
而在首要的远程开户问题上,两家银行都在苦苦等待政策开闸,希望以“扫脸”代替“面签”。
微众银行的扫脸技术由腾讯旗下的优图团队研发,按照腾讯的介绍,他们的人脸技术已达到世界第一水平,人脸识别LFW数据集准确率超过99.5%。此前,腾讯方面还争取到与公安部所属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达成人像对比服务的战略合作,为远程开户进一步扫清障碍。
当然,阿里也不甘示弱。网商银行上报的人脸识别技术由蚂蚁金服与Face++合作研发。据称,他们的技术不仅在LFW国际公开测试集中达到99.5%的准确率,还能实现“交互式指令+连续性判定+3D判定”。
郭田勇称,“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远程开户比对身份时,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扫脸。很有可能,这种技术手段最终还是会在这两家银行先试先行。但目前,监管层正在对扫脸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辨识度进行论证,因为,虽然都是扫脸,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上报的是各自研发的系统,两者本身就存在优劣比较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讨论。”
至于如何开展信贷业务,据了解,网商银行的征信机制与风控模型继承自蚂蚁微贷,其核心机理是通过一个叫做“车间”的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掌握的所有数据,比如网店的经营流水、销售情况等,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包括水文模型、滴灌模型等在内的十余种模型中,从而得出对贷款者的准入判断和授信金额。
而微众银行则需要将“社交大数据”转化为“金融大数据”。据微众银行副行长黄黎明介绍,以该行发布的首款产品“微粒贷”为例,其基本风控机理是将社交大数据与央行征信等传统银行信用数据相结合,通过社交圈、交易网、基本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人民银行征信5个维度对客户进行综合评级,并运用大量指标构建多重模型,从而快速识别个人信用风险。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说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进行客户识别,但其实真正能够做到的企业很少。在大数据分析方面,阿里有阿里云,后台要比腾讯更强一些;而腾讯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社交大数据。”郭田勇说。
上述人士认为,阿里也面临类似的挑战。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在电商和互联网产品开发方面保持领先,但对金融行业未必能够融会贯通。此外,网商银行面临的一大质疑可能在于,阿里平台上存在着不少类似于刷单的数据造假行为,那么,基于这些虚假数据得出的授信结果可信吗?
但郭田勇认为,在阿里生态圈里,商户的造假成本其实不低,同时,如果造假痕迹非常明显,网商银行可以综合比较多项指标,或通过交叉检验来辨识,所以,这方面的漏洞可能不会太大。
“不管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最终能走多远,至少在这一局,阿里和腾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真正的输家可能是BAT中的百度吧。”上述知情人士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