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如下所示:
递延所得税的定义: 由在会计上已经入账但在税务上尚未入帐的一项收入而引起的负债,这项负债记入资产负债.
递延税款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下同)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该差异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核算确认,而在“应付税款法”下不予确认。
递延税款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下同)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该差异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核算确认,而在“应付税款法”下不予确认。
根据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可分为:
1、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未来需要交纳的税款。
2、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当期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未来可以获得递减的税款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期末,如果“递延税款”科目为贷方余额,则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贷项”项目;如果“递延税款”科目为借方余额,则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借项”项目。
对于“递延税款借项”,说明企业由于以前的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可以获得抵减的所得税;
对于“递延税款贷项”,说明企业由于以前的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需要交纳的所得税。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税率的变动,无需对暂时性差异所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进行特别的会计调整。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某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而税务处理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预计净残值为0,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第1年企业所得税税率30%,第2年国家出台新政策,从第3年起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为20%。则,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有关规定,题中:
第一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5 / 15) = 33.33万元
账面价值 = 100 - 33.33 = 66.67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100 - 20 = 8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80 - 66.67 = 13.33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13.33 * 30% = 3.999万元
(假设企业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下同)编制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999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3.999万元
第二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4 / 15) = 26.67万元
账面价值 = 66.67 - 26.67 = 40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80 - 20 = 6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60 - 40 = 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20 * 20% = 4万元
当年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4 - 3.999 = 0.001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0.001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0.001万元
第三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3 / 15) = 20万元
账面价值 = 40 - 20 = 20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60 - 20 = 4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40 - 20 = 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20 * 20% = 4万元
当年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4 - 4 = 0万元
当年无需编制会计分录
第四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2 / 15) = 13.33万元
账面价值 = 20 - 13.33 = 6.67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40 - 20 = 2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20 - 6.67 = 13.33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13.33 * 20% = 2.666万元
当年应减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4 - 2.666 = 1.334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334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334万元
第五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1 / 15) = 6.67万元
账面价值 = 6.67 - 6.67 = 0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20 - 20 = 0万元
当年应减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2.666 - 0 = 2.666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2.666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666万元